寒冬还是风口?互联网+医疗期待资本破局
商场里的试衣间,试穿的消费者络绎不绝,一如十年前的景象。而十年前,大多数投资者看到这一幕就预言,突破不了试穿这一服务闭环,非标准化的服装电商就根本无法生存,然而十年后的今天,谁也没能阻挡服装电商成为主流生活方式的参与者。互联网医疗领域也正是如此。
最近一组数据被引用颇多,来自易观国际的调查数据显示,预计 2017 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整体规模将达到 365.3 亿元,移动医疗或突破 200 亿元,超越在线医疗市场规模,占比达到 55% 。
而另一端的实际情况是,在这个号称越来越大的体量之下,现今在中国市场上有近 3000 款移动医疗 APP 在摸着石头过河,连领头的那几个,也似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之路不那么笃定。从业者迷茫,资本怎能不观望,很多人认为这是资本的寒冬,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哪一个迎来风口的企业甚或一个领域,不是在寒冬里脱胎换骨拼出来的?互联网 + 医疗的迷局正待破解。
行业需要鲶鱼,更需要大象。
在互联网 + 医疗领域发展的 2.0 时代以前,鲶鱼效应的作用凸显,一些抓住行业痛点,功能界面讨巧,市场推广对路的企业迅速崛起,带动整个行业快速创新,资本蜂拥而至,行业活力四射,一直到瓶颈的出现。
2016 年 5 月,继估值高达 185 亿美元的陆金所之后,平安系旗下互联网板块再次诞生了一家“独角兽”企业。旗下 O2O 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平安好医生正式对外宣布,完成 5 亿美元的 A 轮融资。参与投资的资本方包括海外知名股权投资基金、五百强大型央企、国有金融企业以及互联网公司。该轮融资完成后,这家成立不到两年的互联网 + 医疗企业估值达到 30 亿美元,刷新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医疗初创企业单笔最大融资及 A 轮最高估值两项记录。平安好医生算是互联网医疗行业新锐里的强悍代表。老牌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代表寻医问药网可以被称为隐藏的独角兽。这家公司 2004 年就成立了, 2011 年,获得云峰基金战略投资; 2014 年,获得联想控股集团和建银国际等重量级产业资本新一轮战略投资 。据悉此轮融资规模超过 6000 万美元, 寻医问药网 估值高达 30 亿人民币。这在当年算是移动医疗最大一笔融资。不过不知企业基于何种考虑,没有对此轮融资做过多披露。而其 B 轮领投的联想控股在官方网站上这样评价寻医问药网:“成立于 2004 年,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站式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也是中国最早探索和实践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平台之一。经过十余年的深耕细作,寻医问药网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医疗设备等先进技术,围绕患者、医生、医院、药企,将其有机结合,搭建并形成了互联网医疗服务产业链条的完整布局和生态体系建设。 目前,公司在收入、利润、用户、流量等多方面稳居行业前列。 ”有消息称,闻康集团寻医问药网最新一轮估值超过 80 亿人民币。如果消息得到确认,预计又会引爆这个已经显得不太高涨的行业热情。
事实上,这些案例在很多从业者与投资人眼中,还是远远低于预期的,中国互联网 + 医疗的服务市场体量,应该可以诞生几家几百亿、甚至千亿级的企业。而“大到不能倒”级别的行业“大象”的出现,也是整个行业真正成熟的开始。
有王炸不一定是一手好牌。
互联网 + 医疗领域发展伊始,大部分从业者都想拼命抓住一些能够刺激资本神经的“ IP ”,比如挂号,比如在线问诊,比如私人医生,比如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概念拿在互联网 + 医疗公司手中,似乎都是“王炸”的感觉,一个个都声称要把地球炸翻,但实际上很多服务似乎只为刺激资本而生,很难真正落地, O2O 实现不了,更勿论服务闭环。
2014 年,移动医疗领域大热,业界企盼中国出现百亿美元级别的巨型公司。当年,春雨医生拿到了 C 轮 5000 万美元的融资。当时的春雨医生拥有 3000 万用户, 4 万名医生,每日问诊 5 万次。但轻问诊的商业模式,显然很难支撑春雨医生的估值,一次问诊的价格也就是十元到几十元,而且很多还是免费的。后续的检查、抓药、手术、住院等需要付大价钱的项目都跟春雨无关。而丁香园 CEO 李天天也认为,在线问诊从用户体验上来讲有缺陷,很难达到可控的医疗质量及保证的患者安全,线下才是移动医疗的归宿。而后,春雨医生走上了寻找新方向的道路。去年,春雨医生提出要建成 300 家线下诊所的目标,但现在这家明星公司很少再提及这一企划,也许这只能是个美好愿景了。
更早走向线下做诊所的是丁香园,与春雨医生线下诊所的“小快灵”不同,丁香园一家诊所每年的投入都在 1000 万以上。这家成立于 2000 年的公司,很长一段时间,都被称赞为“慢公司”。安静、专业地做学术,在医学专业人员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但口碑并不能当饭吃。在走向线下的大旗下,丁香园在 2010 年进行了 A 融资,由风投 DCM 投资 200 万美元。 2012 年底,丁香园完成近千万美元 B 轮融资,由顺为基金领投、 DCM 跟投, 2014 年获得了腾讯 7000 万美元的 C 轮投资,他们希望将利用自己的优势,为中国医生的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提供品牌、资金、培训及技术的多方面支持,形成一个独特的医生自由执业平台。但时至今日,离这个愿景的达成,丁香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好大夫与微医集团都意识到了知名医院知名医生作为稀缺资源的重要性,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手里的“王炸”都是号源,他们在互联网 + 医疗领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稀缺资源也确实成为这一类公司获取装机量、流量、活跃度的开路先锋。 2014 年,微医集团的前身挂号网获得复星领投的 2500 万美元,之后估值超过 15 亿美元, 2015 年 9 月,挂号网宣布融资 3.94 亿美元,更名为微医集团,计划用 3 亿美元构建一个基于团队医疗的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复星又追加投资 8000 多万美元,高瓴、高盛、国开金融等机构也冲了进来。 2015 年 6 月,好大夫在线也获得 6000 万美元 C 轮融资,挚信资本领头,崇德资本跟投。但互联网 + 医疗机构对医疗稀缺资源的占有程度,一直是政策的敏感地带, 2016 年 3 月份,北京出台一系列政策使得这一类公司受到冲击。
资本破局之前服务必先破局。
有从业者抱怨相关政策的不明朗,是目前资本迟步的原因之一。但很快遭到了批评:等政策明朗了,还会有下一个滴滴、优步么?而资本期待的,仍然是服务的破局,与服务闭环的建设。如果你不幸得了感冒,你要如何去看病?排队挂号,看着诊室门口的排号,然后跑到各个楼层拿取自己的每一张化验报告交给医生。传统的线下诊疗模式把就医行为框在了一个“移不动”的死结之中。谁能让信息移动起来,谁就能在服务端破局。
目前,大部分移动医疗企业在面临“医疗移不动”的困境下不断寻求转型,更多的去结合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等政策去思考业务的深度以及如何结合国家政策、深度融合院内服务以及与医疗机构和政府一起利用互联网技术去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如,阿里健康、好大夫、微医、寻医问药等都在不断探索与政府合作,打造家庭医生服务、互联网医院服务等,还有一些企业则从疾病治疗转为健康管理服务。
商业模式上,移动医疗企业也在进行积极探索。易观智库医疗行业研究总监姜昕蔚表示,目前移动医疗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医药变现、保险变现、线下变现和未来预期的数据变现等商业模式。在各种变现模式的探索下,保险公司、智能硬件和医药电商、医疗企业合作不断深入,产业链日益完善。与此同时,移动医疗行业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姜昕蔚表示,垂直细分领域备受移动医疗企业关注,在原有的问诊、挂号的功能基础上,分领域成为行业发展的又一特征,慢病管理、海外医疗等方面的试水在不断得到市场认可;同时服务基层医疗需求,协助协助政府建立家庭医生等服务体系也成为一个新方向。
在未来几年里,互联网 + 医疗都是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领域,这是一个由真实需求出发而快速抵达的大市场,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互联网 + 医疗这种真枪实弹的市场当然是个武行,在各路资本的逐鹿过程中,互联网 + 医疗后面的故事很大,这个行业也势必成为未来普罗大众主流生活方式的参与者。